来源:延安红色教育培训 发布时间:2019/11/30 23:47:11
上世纪“五四”运动后,在北京、上海学习的陕西籍学子魏野畴、李子洲等,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早期的共产党员。受党组织的派遣,先后回到陕北宣传先进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参加革命运动,于1925年春,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之后,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创建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和红26军、27军两支革命军队和地方游击队。红军、游击队发展到近万人。1935年2月,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统一领导陕甘、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和军队,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西北革命根据地受党中央直接领导,于1937年5月设立陕甘宁特区,同年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初期,陕甘宁边区共管辖26个县,其中陕西19个县。面积12.6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现在的延安市是当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由此发展壮大的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1949年10月26日给延安人民的复电中明确肯定:“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
一、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北方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策应了南方红军的战略转移
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刘志丹、谢子长的领导下,一开始就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军事上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政治上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加革命,使红军和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北方武装斗争的一面旗帜。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调陕、甘、宁、晋、绥5省军队,共5万兵力,向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根据地军民密切配合,采用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历经十余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这在客观上起到分散敌人兵力,策应南方红军战略转移的作用。
二、西北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创建的唯一“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按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但是,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和干挠,排挤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使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长征之路。长征之初,只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大方向,具体到哪里落脚,很难抉择。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七次提出落脚地方,但因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客观条件限制,前六次的抉择均未实现。直至1935年9月20日,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岷县(今岩昌县)哈达铺,毛主席才从《大公报》上得知,陕北还有一块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这个信息引起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极大关注,多次找随军长征的、曾在陕北苏区工作过的贾拓夫同志了解情况。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在通渭县榜罗小学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的意见,红军向陕北进发,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的吴起镇。从此,中国革命度过了最严重的危机,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因此,毛泽东同志于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三、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和全国解放斗争的总后方
在抗日战争中,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对抗日战争做出许多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了指导作用。一是在抗战初期,毛主席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等重要文章,批判了当时国内对抗日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潮,科学分析了敌我形势和抗日战争的规律。《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全国民众中包括在国民党高层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经蒋介石同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方针,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指导思想。二是促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国全面抗战的新局面。三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华北、华中,开展敌后斗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四是为抗日战争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党中央在延安创办了抗大、陕公、中央党校等二三十所干部学校,为抗战培养了数十万干部。那时,延安是全国抗日的“灯塔”“革命圣地”,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和爱国华侨,为了追求革命真理,抗日报国,突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奔赴延安。他们坚定地说:“打断骨头还有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到延安后,经过各种学校的培养,派往抗日前线,为八路军、新四军注入了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在解放战争中,陕甘宁边区又成为领导中心和总后方。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窑洞最小的司令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在解放战争中,边区人民一是积极参军参战。1946年7月-1948年12月,全区50705人参军参战,1.4万余人参加游击队和地方工作。二是为解放军和边区机关提供后勤保障。首先,边区人民积极参加互助组,努力开展大生产运动,为边区军队和机关保障粮食供给,仅1947年3月-1949年7月,边区人民为解放军送军粮333万公斤。为了支援沙家店战役,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向毛主席表示:“佳县人民每日一餐,省出两餐供解放军,再加全县种子粮,如不够用,杀掉全部羊。还不够,宁可宰掉耕牛也要保证解放军吃粮。”其次,全力参加各种支前活动,如抬担架、修工事、送物资、作向导等。仅1947年3月至1949年7月,全区参加支前的民工达到331.3万人次,边区可用劳动力每人平均服勤195.9天;动用牲口248.3万头次,平均每头牲口服勤111.4天。边区妇女劳动之余,晚上点灯熬夜,为军队做军鞋90多万双。三是军民紧密团结,共同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边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3月胡宗南率30万大军,向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当时,边区仅有人民解放军2.5万人,敌军十倍于我,且装备精良,形势十分严重。为了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边区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积极参军参战,誓死保卫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青壮年踊跃参军,参加游击队,妇女参加妇委会,儿童参加儿童团,整个边区都变成了兵营,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经过一年多点的转战,于1948年4月21日,收复延安,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四、陕甘宁边区是全国革命根据地的典范,为建国后共产党治国理政积累了经验
1940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边区党政联席会议上明确提出:“边区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方向”,要求把陕甘宁边区作为新民主主义的“试验区”。为此,毛主席用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和指导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使之成为全国革命根据地的典范。一是政权建设的典范。陕甘宁边区是全国第一个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区域。边区各级政府、议会都是通过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的。边区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最高权力机关。朱德同志说:“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政府和参议会都实行“三三制”原则,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二是发扬民主的典范。1937年5月,边区制定了《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和《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在《纲要》和《条例》的指导下,边区先后三次进行了民主普选,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边区的主人。三是经济、文化建设的典范。在农业方面,实行劳动互助,发放农贷,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使边区耕地面积比抗战前增长了39.3%,粮食产量增长了45%以上,保证了粮食供给。在工商业方面,废除苛损杂税,奖励手工业生产,保证了商人的正当利益。在抗战胜利前,边区建成一百个左右的大小公营工厂,已能开展炼铁、炼油、修造机器、军工制造等多种生产,边区的棉布、玻璃、陶瓷、纸张、皮革、火柴等物品实现了自给或半自给。同时,边区鼓励发展各种经济,形成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经济、国营经济并存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文化建设方面,用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代替国民党的旧文化,实行全民扫盲运动,开展多层次的干部培训教育;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创作了许多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边区的政权建设、民主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为建国后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陕甘宁边区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党内有着统一思想的功能;延安精神是党与人民联系的纽带,有着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功能;延安精神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动力,起着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延安精神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起着引领时代价值取向的功能;延安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起着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功能。伟大的延安精神,虽然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地域环境,但它已经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的精神魅力。原陕甘宁边区和现在的延安市,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
建国后,延安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认真贯彻《复电》精神,继承和发扬了老区的优良传统,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很快恢复了战争创伤,经济、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后,延安的经济建设步入快车道,通了航班、火车,绝大多数县通了高速公路,农村普遍通电、通路、通网络、电视,群众生活有了极大改善。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1082.9亿元,人均CDP越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130.5亿元,人均财力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69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8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出台了《陕甘宁边区振兴规划》,制订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延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革命老区,延安人民非常感激中省对延安的关心与支持。但延安人民没有依赖国家,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学习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坚持本地发展的同时,胸怀全国,着眼大局,发挥资源优势,像当年参加、支持革命一样,以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继续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不惜财力,维修、保护革命旧址,把延安建成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的三大教育基地,为全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有革命旧址445处,其中130余处分布在城区。为了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革命旧址,充分发挥其对全国人民的教育功能,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中疏外扩,上山建城”,让淹没在现代化的楼市和民居包围之中的众多革命旧址恢复原貌,以更大的空间和视觉走廊展示给全国人民。2、花巨资对革命旧址进行维修保护和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并建设了相应的革命历史展馆。几年来,对枣园、杨家岭、王家坪、鲁艺、西北局等十多处革命旧址进行了维修保护,并重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新建了延安新闻纪念馆、抗大纪念馆、西北局纪念馆。3、加强了干部培训机构建设。除中央“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外,市上建立了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扩建了市委党校,增强了全国各地来延安接受教育人员的培训功能。4、把革命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除宝塔山景区外,所有纪念馆、革命旧址全部免收门票,使到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多,2016年突破4000万人次。
(二)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产业,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全国能源资源稀缺的地方提供能源支持。2016年,全市生产原油1514.3万吨,加工原油927.5万吨,生产天然气33.7亿立方米,煤炭4381.5万吨。延安的油、煤、气大部分东输南运,支援了这些地区的建设与发展。同时,既为延安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为中省财政提供了财源。仅2012—2016年期间,年均向中省财政贡献166亿元。
(三)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改变生态环境和保障黄河下游的安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度脆弱。到上世纪末,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河泥沙总量的1/6。1998年,吴起县率先实施了“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施养羊”措施,当年退耕陡坡耕地160多万亩,开启了全国退耕还林的先河。1999年,时任总理朱镕基来延安视察,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政策。在国家补助政策尚未明确的情况下,延安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全市全面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工程。到2016年,累计退耕1077.46万亩(其中延安自费退耕160.2万亩),基本实现了陡坡耕地应退尽退,山变绿,水变清,天变美的目标。17年的退耕还林使延安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5.4%,植被覆盖度达到67.7%。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58.4%,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58.5%。据国家林业局《2014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延安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216.4亿元,水源涵养能力达到4.04亿立方米,防风固沙能力达到1967.88万吨,每年可吸收污染物6120.13万吨,滞尘641.16万吨,吸滞JSP(PM10和PM2.5)521.93万吨。气象资料显示,延安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6年的290天,“圣地蓝”成为一张靓丽名片。退耕还林的成果,不仅让延安人民得到实惠,也使周边省区特别是黄河下游人民受益匪浅。
当前,延安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属欠发达地区,还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单一,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爬坡期;城乡发展差距大,县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刚性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全市人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回陕、回延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的要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加快转型发展,在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脱贫,与全国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宣传、调研、联系、协调”的工作方针与方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努力促进我市老区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