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延安红色教育培训 发布时间:2019/10/25 23:24:34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历经苦难走向辉煌的不朽史诗。长征不仅铸就了中国共产党永恒的精神丰碑,而且成功实现了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新纪元——延安十三年这一伟大的时代。长征也因此被视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而载入史册。综观历史,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党中央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抉择外,也与西北革命根据地良好的党群关系密切攸关。
一、良好的党群关系是长征期间西北革命根据地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完整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根据地,并且是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得益于西北革命根据地良好的党群关系。这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探索出的重要成果。
把人民作为革命之本,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观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同样体现和贯穿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过程中。在屡次领导兵变失败后,刘志丹深刻地认识到,“依靠人民,拉起武装,建立根据地,革命一定能蓬勃发展起来。”“只要红军和老百姓一条心,再强大的敌人也吃不掉我们。”因此,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把发动群众作为革命的重点工作。就陕甘而言,尽管有着良好的革命基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影响),但开展土地革命初期动员群众并不顺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陕甘地区土地兼并不是十分严重,大多数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参见秦晖、金燕著:《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照金地区的土地分配一开始竟然遭到农民的抵制,出现过土地分配不下去的情况。这说明,广大群众对革命还不了解,对新生的边区政权还不信任,对旧政权和旧势力还存在着畏惧。为了把群众动员起来,边区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的群众工作。
第一,相信群众,让群众当家做主。动员群众,首要的是政治上的启蒙和教育。为了让群众相信革命是为了帮助劳苦大众翻身获解放,边区在政权建设中大量吸收贫苦农民参加政权。1933年陕甘边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照金召开,选举产生了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会的多数成员来自于当地群众,贫苦农民代表周冬至担任主席,王满堂、林万荣等一大批有觉悟、有威望的群众代表分别担任了肃反、土地、粮食、经济和文教等部门的领导职务。1934年秋在荔园堡正式成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中,多数部门领导人仍然由当地群众担任。边区以实际行动向群众证实,边区的政权是老百姓自己的政权。这一举措不仅对群众具有巨大的政治感召力,而且也解除了人们对政权性质的疑惑。此后,在边区政权领导下,一大批群众纷纷加入到贫农团、农会、赤卫军、工、青、妇、儿童团等组织中,进一步壮大了边区的政权力量。
第二,严明法纪,整饬队伍。动员群众,干部是表率。边区政权甫一成立,就颁布了相应的法纪,严厉规定:“凡一切党政军干部,如有贪污十元钱以上者执行枪毙。对于负责干部,要求更为严格,犯了纪律,有了错误,都要施以相应处分。”刘志丹经常告诫大家:“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受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陕甘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赵连碧(刘志丹的表弟)抢劫老百姓财物,而且抽大烟、奸淫妇女,严重违反纪律,在三嘉塬被公开处决;从苏联回来的干部潘志远顺手采摘了群众的香椿,受到习仲勋严厉的批评;即使高岗违反了群众纪律也被撤销了红四十二师政委……正是严明了党、政、军纪,当时陕甘边根据地“从政府主席到区、乡干部,廉洁奉公,弊绝风清”,因而深受根据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
第三,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动员群众,必须融入群众中去。刘志丹本人就是一个杰出的群众领袖,深受群众的拥戴,陕北民歌《二月里来》最初颂扬的就是刘志丹一心一意为人民的事迹。面对革命的困难局面,刘志丹勉励习仲勋要紧紧依靠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他说:“你是关中人,还种过庄稼,能跟农民打成一片,你一定要做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队伍走了,你们会遇上很大困难,但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按照刘志丹的嘱咐,习仲勋等边区干部深入群众中间,一村一村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和广大农民逐渐熟悉起来。习仲勋做群众工作总是带着一腔真情,把群众看作亲人。他见了长辈就称呼“干大”、“干妈”,年龄大些的就称“老哥”、“大姐”,小点的就称“老弟”、“大妹子”等。在旬邑时他还收认了穷苦农民的子女李芳婵、马重民为干女儿、干儿子。在三年时间里,习仲勋几乎踏遍了从照金到南梁的每个村落和沟峁,和当地群众结下了无法割舍的深情厚谊。由于党和群众休戚相关,生死相依,血肉相连,因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边区基层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第四,积极主动,为群众谋求利益。动员群众,核心是能为群众带来现实的、直接的利益。照金的土地分配虽然遇到了障碍,但分得土地的农民真实地享受到了土地分配的实惠,那些没有得到土地的农民也切实享受到了免税的实惠,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对军人家属、烈士家属、社会残疾、孤寡者实行救助和抚恤。边区政府成立后,颁布实施了著名的“十大政策”,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无一不是为群众谋求福祉。边区群众在对比新旧政权中逐渐觉悟起来,把边区政府亲切地称为“老百姓的政府”、“我们的政府”。
上述艰苦的群众工作,终于换来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热情支持和对边区政权的拥护,党群关系空前融洽。在三次反“围剿”斗争中,边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第一次反“围剿”中,南梁阎洼子村数位村民为保护政权遭到敌人严刑拷打,但没有一个人告密,李青山、张侯福、曹思聪等26名苏维埃干部和革命群众宁死不屈,被敌人活埋;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敌人抢劫烧杀,制造了数个无人区,共有38位群众遭到杀害。据习仲勋回忆,在照金失守后,由于身负重伤行动不便,处境极为危险,是一位素不相识的王姓老大娘冒死相救,才让他转危为安;在南梁时期,同样得到了万庆友、王殿斌等老百姓舍身相救。习老曾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没有老百姓(相救),我都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啊!”在东征前夕,刘志丹率军驻扎在清涧,当地老百姓听说刘志丹来了,纷纷涌往驻地进行慰问。其中两个瞎子走了十几里路,唯一目的就是想“看看”他们心目中的“老刘”。刘志丹听说后主动把他俩扶在炕头坐下,让他们尽情地抚摸。两位老人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试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党群关系?如果没有根据地党对人民的真心付出和无私奉献,又怎么会有人民对党的一片深情?正是有了良好的党群关系,西北革命根据地才能在人民的掩护和帮助下,粉碎了国民党的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围剿”,在险恶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和壮大。也正因如此,在长征期间,它才能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坚实可靠的落脚点,并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二、良好的党群关系是中央落脚陕北后打开革命新局面的坚强政治基础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走进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央红军长征的阶段性胜利。但是,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方针指导下,蒋介石仍然把从根本上铲除党和红军作为国民党的头等政治。为此,在1935年10月至1936年年底,蒋介石采用“南进北堵、东西夹击”的军事战略,以重兵围堵的方式,企图将党和红军一举消灭。
面对国民党四面八方的围追堵截,初到陕北根据地的中共中央和红军处境极为困难。首先摆在面前的有两大问题需要处理:一是巩固和发展的关系,一是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据此,在瓦窑堡会议关于军事战略部署上,党明确指出:“第一方面军行动部署之基础,应确定地放在‘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之上,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会议决定把红军行动和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放在东边的山西和北边的绥远等省。但向北发展在实践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太多,除了处在沙漠边缘自然条件恶劣、地瘠民贫外,人烟稀少,根本不适合建立根据地。因而,在1936年1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讨论当时行动方针时指出:我们向南、向西、向西北,文章不好做。向东的军事基本方针是稳打稳扎政策,背靠苏区建立根据地,争得渡黄河来往的自由。我们在陕北要扩大自己的力量,使它能担当保卫陕北的任务。山西的发展,对陕北有极大帮助,我们要下大决心到山西。”如此一来,陕北就成了“东征”的战略大后方。
确定东征之后,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扩红”。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人数不足七千(实际具有作战能力的兵力不足五千),加上红25、26、27军在内,总数也只有1万人略多。而国民党正常用于进攻陕北红军的兵力就超过了10万之多。为了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军事“围剿”,西北革命根据地动员一切力量投入革命战争。1935年冬,边区积极响应毛泽东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提出的“大量消灭敌人、猛烈扩大苏区和扩大红军”的三位一体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因为此前根据地有着良好的党群关系,再加上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打了一系列胜仗,根据地得到了空前大发展,人民群众更加相信和支持革命,党群关系也更加融洽。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是这样描述党群关系的:“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是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苏区很少有红军的驻防部队,因为所有战斗力量都在前线。地方的保卫工作是由村革命保卫队、农卫队、游击队分担的。”“我不得不承认,我所接触到的农民,大多数似乎是拥护苏维埃和红军的。”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评价:“红军每次都转败为胜,在最危难之际,群众并没有被残酷的斗争吓到,反而涌现出大批新生力量,补充了支离破碎的队伍,他们如同巨人安泰,每当被对手紧紧压倒在地时,大地就赋予他更大的神力,因为他们与人民融为一体。”有了良好的党群关系做基础,“扩红”的动员工作非常顺利。在旬邑,有“娇羞的小媳妇和新婚不久的丈夫要参军”;在南梁,有“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领着孙子去报名”,甚至原来的一些地主也主动地送儿子参加红军;就连国民党统治区的临潼也有150多人在党的动员下到根据地参加了红军。据马文瑞回忆,党中央要求陕北省委扩大红军7000人,周恩来亲自到陕北省委作了动员布置,并派李维汉指导陕北的扩红工作,不到一个月即完成了扩红任务,接着在(1936年)3月底前又超额完成扩红2400人的任务。由于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红军人数就翻了近三番,总数由原来的1.1万人发展到2.8万多人,这还不包括2.3万名游击队、赤卫队队员。扩红的结果使得西北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这不仅为红军东征、西征和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提供了强大的后方和战略基地,而且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策源地。
良好的党群关系,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策,最终为中国共产党打开了新的革命局面。虽然东征和西征没有完全实现党的战略发展目标,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和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等国民党民主人士逐渐认同并接受了党的抗日主张,冯玉祥、李济深、阎锡山等国内各大军阀也纷纷表达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政治意愿。特别是西北地区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抗战局面的形成和西安事变的发生,标志着国内政治发展已经从内战向抗日救国的发展演变。
三、良好的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法宝
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关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关系,是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基石。今天,我们纪念长征,除了要缅怀这一段不朽的历史,更要弘扬好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第一,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一个政党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和为哪个阶级服务,首先要看它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不仅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而且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坚持让人民当家作主。所以,当黄炎培问共产党是否有办法跳出“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在当下,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一切以人民为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第二,要始终为人民谋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属于本党的特殊利益。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一致性,既是党和人民政治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性质、宗旨、使命的外在反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关键在于给了人民各种实实在在的利益。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没有一个不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在政治、文化上的发展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尽管在此阶段国家长期遭遇经济困难,但党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发展生产以改善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境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更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大飞跃。中国之所以能在当今世界上保持稳定和繁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拥护党、拥护改革开放。因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核心就是要继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此,就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第三,要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既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群关系虽然在运行形态上体现为一种互动关系,但在逻辑运行起点上则表现为党的主动关系。因此,只有党主动联系群众,才有可能带来党群之间的互动。当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在做群众工作时,没有一个不是扑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1990年接受采访时,习仲勋告诉张俊彪:“你们旬邑,还有正宁,当时叫新正,是关中分区。那里的村庄我跑遍了,而且在很多村里都住过,你要是不信,随便说一个村子的地理地貌,我马上能说出那个村名来;还有,如今只要六十岁以上的人,你随便说一个人的相貌,再说他是哪个村子的,我就一口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住在村子的哪个位置,家里有几只(口)窑洞,院里或崖头有什么树,这人都做过什么,尤其是对革命有什么贡献……”习老对群众之熟悉、关心和了解由此可见一斑。今天,我们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但脱离群众也成为党在当前面临的最大危险。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要想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全党就必须继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唯有如此,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长征”的胜利。